中国自古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依靠农民的辛勤劳作和老天庇护才能吃上饱饭,农民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刀耕火种,在生产力极其低下,农业耕作方式和技术原始的状态下,想要吃饱饭那就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和集体智慧,于是制定二十四节气,划分春分、谷雨、清明等等来指导农时,田间地头不等人,旱涝风雨不由人,因此形成了守时抢时间播种劳动的农作传统。
农业是靠天吃饭的行业,农民也是辛苦的职业,有大批诗人写下很多赞扬农民不辞辛劳和粮食蔬果的来之不易,“农民抛家认亩陇,担砂翻石肩皆肿”农民承担了繁重辛劳的体力活动,终年劳作却不一定能吃饱穿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是广为人知,写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的艰辛劳苦。
农忙时节,家家户户都赶着收割,趁着好天气一鼓而下,抢收抢种,而稍微延迟或遇到天时不好光风暴雨,那歉收减产是必然的,因此才有“西家割迟麦烂死,妇姑对泣空酸辛”的悲伤和哀痛,指望一年的收成泡汤,谁看在眼里不是痛在心间。农业和农民的高风险高强度和低回报造成了很多农民生存状况的恶劣,丰年谷贱伤农,灾年卖儿鬻女,最苦最累的依然还是农民。
在一个天未亮的早晨,一位唐代非著名诗人看见农民牵牛扶犁,趁着下雨雨水充足抢农时,在田地里辛勤的耕作犁填,见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一首描写农民劳动的诗篇。这是一首描写农耕时节百姓起早贪黑在农田里劳作的诗篇。语言浅显易懂,却意味深长,整首诗充满了对百姓勤劳和辛苦的赞许和称道,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异曲同工之妙。
《田上》
唐代: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全诗的意思是,哗啦哗啦的大雨下个不停,地势高的水田里积满了雨水,因为水田中积蓄了很多的雨水,呈现出一片白茫茫闪闪发光。农民为了抢耕抢种农时,不惜很早就去农田,不顾外面下仍然还下着雨。因为雨下得很大,所以农民们半夜里就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赶着耕牛去田间地头,摸着黑开始了新一天的耕作。
后面两句写耕作的景象,水田里田埂上到处都留下了农民辛苦的足迹。在田里来回的驱赶着牛,拉到爬犁耕田。来来回回耕了一遍又一遍,将田地收拾的平整。人已经很疲惫了,牛也累了,都无精打采,都需要休息休息。而此时,看了东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天地之间只是有一丝隐隐约约的光亮,仍然一片混沌,说明了农民起来的很早。
作为一首启蒙诗,前两句写景,以平铺直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缘由和人物,表达对农民早出晚归,抹黑辛勤耕作的同情和感叹。后两句以反转的语气,指出劳作大半天人和牛都精疲力尽,但东方却还是一片黑暗,从侧面反映出农民的辛劳。全诗言简意赅,语言通俗易懂,诗句的意思非常的简洁明,非常值得大家一读,激起大家对乡村生活的真实记忆,乡村乡愁乡村记忆,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全诗简洁明了,画面真实,节奏连贯,突出农民真实生活场景。虽然历代都实行重农抑商的策略,但农民的地位和待遇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休养生息过后必然是苛捐杂税和无尽盘剥,可以说农民都是处在金字塔的最底层,受到压榨和剥削,“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农民不易,农业很难,因此才有“务农难,恨无命当个官”的感慨和悲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