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3月 27日,中国中央政治局及央行召开会议,对市场关注的多个重要问题给出了信号和指引,确认扩大内需,启动新基建和“确保”实现任务目标。
货币政策着力支持实体经济,更加灵活适度其中,货币政策边际积极、稳经济的方向明确,将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具体步调为,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此外,在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方面,央行重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积极方向明确,降低融资成本落实可期,但在灵活的同时仍将保持审慎适度。通过 mlf 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降,适当下调存款利率,近对称型降息可期。由于在数量上趋于积极,和近对称性降息,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盈利稳定性有较好支持,多措并举补充资本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积极逆周期操作,中国内地主要银行全 5% 左右的盈利增长仍然可期。
确保实现经济目标,扩内需、新基建我们看到,,政治局会议对全年的目标给出了较为清晰地指引,5.6%的目标有望实现。结合海内外疫情发展情况,我们认为,在下半年,协同海外疫情后修复,是中国基本面在宏观政策和内外积极动力推动下集中发力的时段,预计届时股票市场会受益于来自基本面和估值修复的双重动力。在数字上,我们预计一季度 gdp 增速低于-5%,二季度中国内需有补偿性修复,但传统电子产品、玩具服装等出口门类将明显受累于海外疫情,预计二季度中国 gdp增速将呈现降幅收窄的态势。我们将全年经济运行概括为:1-2月多措并举,严格控制疫情,3月在确保疫情不出现反复的条件下全面复工。从二季度开始,政策重心逐渐转为抓经济,积极修复内需和扩大内需,弥补部分外贸损失,并把握吸引制造业产业链回流和产业升级的窗口。在下半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进入修复期,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中国投资和中国资本均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展望未来 5至 10年,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新基建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可或缺。
在财政方面,综合财政增量是确定性方向。我们认为,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是最主要的抓手。2020年财政赤字率水平有望从 2.8% 提至 3.5%左右,专项债由 1万亿提升至 3万亿以上,为财政政策腾出空间,并主要投放于基建类项目和提供减税补充。特别国债与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协同操作,会为金融提供足够信用和资本支持。置建议依据市场动态数据,我们维持二季度机遇与震荡并存的判断,建议多线布局。
(1)关注南下资金和海外资金的配置方向,高息股、互联网、物业管理、医药、主流手机零配件抱团效应和稳定性相对较好。
(2)防御性配置:二季度:海外可参与中国细分行业内需型权益、但市场总体仍将呈现震荡和局部修复的特征。食品饮料(如啤酒)、个人用品有内需修复和估值修复机遇。公用事业相关的电力新能源、燃气、水务具备内向非贸易属性和景气改善机遇。此外,配置短期高质量中资海外债的确定性高。
(3)低估值与价值投资:配置机遇主要包括具备高息和高稳定性的商业银行和地产行业。这两个行业也会受益于政策托底、 周期改善。重在配置,注意规避个股风险。内地券商有阶段性机遇。
(4)经历超跌的,业绩稳定性强的景气产业。基本面受疫情的实际影响小,或长期有积极刺激作用,回调主要受海外系统性风险冲击影响的行业和标的。如,互联网软件(游戏)、电子半导体、国内快递、民办高教、医药和医药销售,5g 建设和下游应用。
(5)硬通货与黄金:黄金采掘行业、各类黄金交易产品
(6)受内外疫情、经济衰退、石油价格下挫影响严重,但在 2021e 年有望恢复的超跌行业及个股。配置机遇可能在下半年之后。如航空、博彩等。